黃岡中學廣州學校實驗小學 范小梁
內容摘要:本文從認識國學的博大精深開始,以營造濃郁的國學經典文化氛圍、采用誦讀、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利用課余時間分層次、等級的背誦古詩文、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經典詩文,傳承華夏文明活動、編寫《國學》教材,自主開發校本課程多種形式開展對小學生的國學教育,讓小學生浸悟國學,提高他們的國學修養和文化水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進一步養成好習慣、好品質,為他們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指出,我們在小學引入國學教育的時候,必須要結合現在的社會情況加以引導,不能死搬教條,要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因材施教,做到以人為本,與時俱進。
關鍵詞:小學生 國學教育 探討實踐
當前,小學生喜歡閱讀的是卡通漫畫、童話故事,同時受電視、電影文化的沖擊,對祖國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因此,讀經典、誦經典、長知識、得智慧,加強國學教育非常必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同時還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它告訴我們,作為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閱讀國學經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讓學生懂得社會倫理道德,學會尊重他人、培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處世態度。
一、認識國學,了解我國國學的博大精深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來看待小學生學習國學這個問題呢?我們首先必須要明確什么是國學。章太炎先生在《國學概論》中有個粗略的論斷,即“一國所有之學也”,即一個國家所有的學術或文化。在中國則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包括了哲學、史學、文學、禮俗學、倫理學等等。如此眾多的學術,小學生到底應該學習哪些呢?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有著壯美的大好河山。對于國學里記載這些歷史事實、講述這些歷史故事、描述祖國錦繡河山的文章,大家沒有太大的分岐,小學生應該而且必須讀。對于國學進入小學教育分岐最大的就是一些有關哲學或是世界觀方面的文章了。一些人一個勁地貶低國學(實際上是指國學里的有關世界觀方面的文章,不是指整個國學),把國學說得一無是處;一些人拎出只言片語斷章取義,以糟粕放大加撻伐;有人愛走極端,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禍國之源。相反,另一些人則認為國學是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大自信力量的源泉。甚至認為國學不立,民族何以立?其實沒這么絕對,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國學也是一分為二的,有精華,也有糟粕。
現在我們倡導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名著進小學課堂,其實也就是幫助廣大小學生感悟這種“道”。比如:“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則,“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等等,如同“朝聞道、夕死可矣”一樣,正是這些為人之道在中華文明史上曾哺育了無數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們為民族為國家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讓我們廣大小學生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名著,就是讓他們在明天不斷地感悟著人生之“道”,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據《南方教育時報》2013年9月24日消息,深圳寶安區教育局即將出臺首個《寶安區國學教育工作發展五年規劃》,根據《規劃》精神,將在全區379所學校推廣國學教育。這是國學教育全面推廣的具體表現。
二、誦讀國學,形式多樣感悟國學真諦
1、打造校園環境,營造濃郁的國學經典文化氛圍
我校從校園文化外部環境建設開始,主題凸顯經典文化。走進校園,一股濃郁的國學味迎面撲來,文化墻與教室文化交相輝映,讓孩子們在與古賢圣人的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國學經典的浸潤。
校園內文化圍墻,開篇用隸書寫著我校的辦學思想“授人以漁”、“情商重于智商”、“方法勝于知識”,還有古香古色的“仁義禮智信”等字釋義的竹簡冊、十大經典名句釋義、中國十大名人、世界十大名人、中國領先世界的科技、各年級孩子喜歡讀的書等等,讓孩子們品味悠遠的文化韻味,展望著世界蒼穹的天空。
我校的教室文化建設各有特色,雖百花齊放,卻不離國學韻味。最具特色的是各班的板報設計:一改以往現辦現設計的做法,各班的板報均配以古典韻味的插圖,勾勒傳統風格的邊框,運用各種字體展現板報風采。另外還有班級文化牌、榮譽欄等,彰顯我校特色。
2、采用多種形式,傳授國學教學方法
國學教育通常以誦讀為主,如果單一的誦讀,學生會覺得枯燥單一,所以,在國學誦讀教育中,教師做到教學互動,形式變化多樣,要引進新鮮事物的刺激??梢宰鲇螒?、競賽,編一些簡短的歌謠,準備一些圖文并茂的卡片,搜集相關的趣聞軼事,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吸引孩子國學誦讀的欲望。國學教育,除了讀經誦典,“感悟”亦是不可忽視的策略?!皶x百遍,其意自見”,只有反復誦讀,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音韻美,才能進入文章的內部,感受、品味,才能獲得頓悟與積淀,獲得語文素養、人文素養。朱自清先生強調的“經典訓練”,主要指的是“諷誦”即朗讀、熟讀、吟誦等。關于這方面的“訓練”,朱自清先生有很多重要的見解,值得我們重視。如:“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很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注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span>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
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潤物無聲、教學無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毙W生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興趣,對古文、經典卻不感興趣,因而要想使他們對經典有產生興趣,深入了解,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做到無痕、無聲地教育及多方面的興趣培養。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詩詞、文章,涉及到戲曲、醫藥、繪畫、書法等國學知識,我們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把握教育時機適時進行國學教育。在教《孔子拜師》(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一文中,在教“拜”字時,讓學生通過說文解字的方法來讓學生記“拜”,并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了中國漢字構造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向孩子們介紹了孔子簡介,誦讀了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薄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通過誦讀孔子的名言,不僅有利于課文的理解,還加深了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了解,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讀經、誦典的興趣。
(2)利用課余時間,分層次、等級的背誦古詩文
我校在學生隊列行走時、就餐后等時間安排學生誦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之初,性本善”這些朗朗入口的古文,根據年級的升高,閱讀等級難度相應提高。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經典詩文,傳承華夏文明活動
我們開展“品三國”、“我眼中的……”、“經典詩詞同分享”、參加區經典美文誦讀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加興趣盎然誦讀。
大課間活動的音樂全是傳唱國學經典的旋律,如《國學禮儀操》,學生邊誦經典邊舞蹈,動中有靜,誦中有悟,在活動中既鍛煉身體,又接受國學對心靈的沐浴。
在《紅領巾跳蚤書市》活動中,孩子們把自己已經讀過的書籍拿到市場中來交換或出售,不但交換購置了新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3、編寫《國學》教材,自主開發校本課程
我校從易到難收集了部分經典,編成了學校的《國學經典讀本》。其中收錄了《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中國古代早期教育啟蒙讀本,讓學生領悟華夏大地數千年的文明和傳統文化;收錄了《論語》節選,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收錄了部分唐詩宋詞、古代散文以及近當代文學作品,讓孩子們不斷積累,提升文化素養。
課程設置上,我們每周安排一節傳統文化教育課,一節書法課。
美文誦讀中,我們還提倡和家長共同學習,由校內輻射到校外,提高家長的國學素養。
三、浸悟國學,學校校園盛開文明之花
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學院院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征鎰教授,一輩子遵守其父母傳下的“五之堂”的家訓。這“五之”就是《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眳羌伊值苤谐隽巳齻€院士?!吨杏埂肥箙羌易拥芨呱衅渲?,又掌握了很好的思想方法與治學之道。吳教授從幼年起即恪守家訓,成年后又把這治身治學的格言傳給了后輩的科學家。
上述事例就是學習國學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在不加重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從小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提高學生的國學修養和文化水平,立君子品,做有德人,進一步促使學生養成好習慣、好品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活動,也可進一步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1.以誦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篇為主。依次系統地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道德經》等,使之具備一定的國學基礎,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學生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誦讀,為學生的未來發展作好知識儲備,并以此鍛煉與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提高記憶內容的質量。
3. 學生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接受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學會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養。正是“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4.增強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培養學生勤于讀書、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與能力,指導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學習與批判、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國學教育是德育過程,它能培養學生的知、情、意、行。在國學教育的影響下,孩子對社會,對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不斷擴大和加深,國學教育中有許多經典故事,它們能引起孩子們在情感上的共鳴。教師運用實際生活和文學作品里的典型形象,感染學生,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
四、反思國學,不能作為包醫百病的良方
我們在小學引入國學教育的時候,必須要結合現在的社會情況加以引導,不能死搬教條。比如:在孔子學說思想中,“仁”是核心,孔子以仁為指導,在倫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學說?!叭省本褪恰皭廴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基本原則是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從“仁”出發,就會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這顯然不乏理想主義色彩。當我們的小學生學習這個文章時,我們就不能一味對他說要“仁”,我們必須要給他說明“仁”也是有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的。我們可以用“仁”來對待同學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但不能用于所有的人和事,我們應該把“仁”的故事與“農夫與蛇”的故事在同一堂課上講給孩子們聽,要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以我們不能要求學生只是每天背2、3篇《三字經》,而是講清楚里面包含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在現實生活中的適用范圍,明白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只有這樣,國學才能繼續發揚光大,也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在小學進行國學教育時,還要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因材施教,做到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比如講到見義勇為、面對國家財產的損失、森林大火時,小學生該怎么辦?我們不應該告訴他自己去滅火,他太小,這不屬于他應該做的事。他只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報警等。如果我們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要孩子們見義勇為,那就有違國學教育的本質,并招致多數人的反對。同時也與當前的“以人為本”的社會要求格格不入。
濃郁的書香氛圍,圣人的千古文化精髓,浸潤了孩子們干涸的心田。在朗朗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的同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身上可喜的變化?!犊兹谧尷妗?、《弟子歸》中為人處事的道理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追求,學生變得舉止謙遜有禮、說話文明動聽、相處團結和睦?!扒趯W好問、學而不厭、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身上凝聚,在同學之間傳遞。孩子們在國學的樂園里,用讀書開啟智慧,閱讀中完善人格,與圣賢對話,與書籍為友,相信我們的努力,會讓國學教育綻放出絢麗之花.
參考資料:
1、 朱自清:《經典常談》(三聯書店 1980 年重?。?span class="apple-converted-space">
2、 郭齊家:《關于中小學國學經典教育的幾點思考》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