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校強調要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但具體理解與執行各不相同,有的理解成限制不同年級作業時間,減輕課余作業負擔;還有的做法是規定每天鍛煉一小時,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跑步等等。我認為對一個正在成長求知的孩子來說,“素質教育”應包涵“德、智、體、美”教育全面發展,缺一不可。
我們耳熟能詳達·芬奇教學生畫蛋的故事,這必定是大師對美術教學的理解。學習音樂也一樣影響人生,當年我們整天哼唱李谷一、鄭緒蘭、關牧村等人的歌,始終記得其中優美的旋律和激情的歌詞,感覺象這所學校音樂教室里的那句話一樣:“音樂是流進心田的一股清泉。”
黑格爾說:“美是人類最早的老師”,“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質”。它不僅足以陶冶情操,而且影響著人的世界觀,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建設精神文明方面發揮著很大的能量。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都把美術、音樂作為重要的課目來安排,悉心指導,嚴格訓練。孩子走向社會后,就會將這些美學理念運用到工作的各個領域、生活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社會,書寫著人生與歷史。當我們流連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聆聽經久奔騰的交響曲,欣賞精美絕倫的中國出土文物時,你不能不說這是人類“大美”的結晶。
到了現代,各種美學創造更是各顯其能,精彩紛呈地展現在現代建筑、裝潢、動漫、廣告、舞美等各個方面。國外很多家庭的室內裝潢甚至房屋建筑都是主人自己動手的,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美學視野和感悟進行藝術創造和制造。正如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有了全社會美育水平的大提高,大普及,才有美的環境創造,美的生活享受。
讓孩子們自由地區去發現美、創造美,在美學中陶冶情操,在美學中健康成長,創作美好新生活。